脑出血好发部位主要有基底节区、丘脑、脑干、小脑和脑叶。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较高比例,高血压是常见病因。
1、基底节区基底节区是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约占全部脑出血的一半以上。该区域由豆纹动脉供血,血管走行陡直且管径细小,长期高血压易导致血管壁玻璃样变性。患者常表现为突发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出血量大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影像学检查可见内囊附近高密度影,治疗需控制血压,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必要时行血肿清除术。
2、丘脑丘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百分之十几,主要由丘脑穿通动脉破裂所致。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可出现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和眼球运动异常。部分患者出现丘脑性疼痛,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难以忍受的灼烧样痛。出血易破入脑室系统导致脑积水,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严重时需脑室穿刺引流。
3、脑干脑干出血以桥脑多见,起病凶险,死亡率较高。典型表现为突发昏迷、针尖样瞳孔、高热和四肢瘫痪。由于脑干内有众多神经核团和传导束,即使少量出血也可导致严重后果。部分患者可出现眼球浮动和呼吸节律异常。治疗以维持生命体征为主,谨慎使用脱水药物,避免过度降颅压诱发脑疝。
4、小脑小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百分之几,多由小脑上动脉分支破裂引起。主要症状为突发眩晕、频繁呕吐和共济失调,患者常无法站立行走。出血量大时可压迫脑干导致枕骨大孔疝。早期识别至关重要,CT显示小脑半球高密度影,及时手术清除血肿能显著改善预后。
5、脑叶脑叶出血指发生在大脑皮层下白质的出血,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均可受累。与高血压关系相对较小,可能由脑血管淀粉样变性或动静脉畸形导致。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相关,可出现癫痫发作、失语或视野缺损等症状。治疗需针对病因,淀粉样变性患者需避免过度抗凝。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排便。恢复期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包括肢体被动活动、平衡训练和语言康复。饮食宜清淡低盐,控制每日钠盐摄入,多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预防便秘。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规范服用降压药物,避免血压剧烈波动。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每半年进行一次脑血管健康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