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再生障碍性贫血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治疗方法包括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支持治疗。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多与遗传因素相关,获得性则可能由药物、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异常引起。
1、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由基因突变导致,常见类型如范可尼贫血和Diamond-Blackfan贫血。范可尼贫血与DNA修复机制缺陷有关,患者常伴有骨骼畸形和皮肤色素沉着。Diamond-Blackfan贫血则与核糖体蛋白基因突变相关,主要表现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治疗方法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支持治疗如输血和促红细胞生成素也有一定效果。
2、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多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免疫系统错误攻击造血干细胞,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可由药物、化学物质、病毒感染或放射线暴露引起。常见的药物包括氯霉素、苯妥英钠等,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EB病毒等。治疗方法包括免疫抑制治疗如环孢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严重患者需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
3、支持治疗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至关重要。输血可以缓解贫血症状,但长期输血可能导致铁过载,需配合铁螯合剂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刺激骨髓造血功能,改善血细胞计数。感染预防和治疗也非常重要,患者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必要时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方案,早期诊断和干预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患者应定期随访,监测血常规和骨髓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