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地黄毒苷中毒可通过活性炭吸附、考来烯胺结合、血液净化、补液利尿及对症支持等方式阻断肝肠循环并减轻毒性。洋地黄毒苷中毒通常由药物过量、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药物相互作用及个体差异等原因引起。
1、活性炭吸附:
早期口服活性炭可有效吸附消化道内未吸收的洋地黄毒苷。活性炭每克表面积可达1000平方米,通过物理吸附作用减少毒物吸收。中毒后1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需在医生指导下重复给药。
2、考来烯胺结合:
考来烯胺能在肠道与洋地黄毒苷形成不可吸收复合物。该树脂可阻断洋地黄毒苷的肝肠循环,使经胆汁排泄的毒苷不再被重吸收。需注意与其他药物间隔4小时服用。
3、血液净化:
严重中毒时可采用血液灌流或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能直接清除血液中的游离毒苷,适用于血药浓度超过4ng/ml的病例。血浆置换则能快速降低血中毒物负荷。
4、补液利尿:
静脉补液维持尿量有助于毒苷经肾排泄。需监测电解质平衡,尤其注意血钾水平。利尿剂使用需谨慎,避免加重电解质紊乱。
5、对症支持:
针对心律失常可静脉注射苯妥英钠或利多卡因。心动过缓需阿托品或临时起搏。需持续心电监护至血药浓度降至安全范围。
洋地黄毒苷中毒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急性期禁食高纤维食物以免影响活性炭吸附效果。恢复期可适量补充富含钾离子的香蕉、橙汁等,但需根据血钾水平调整。日常用药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避免同时使用利尿剂或钙剂。出现恶心呕吐、视觉异常等早期中毒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上消化道出血周围循环衰竭主要表现为头晕、心悸、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及意识障碍。这些症状与失血导致的循环血量不足直接相关。
1、头晕:
急性失血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时,患者会感到头部昏沉或视物旋转。出血量超过全身血容量15%时,头晕症状会明显加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晕厥前兆。
2、心悸:
心脏代偿性加快收缩以维持重要器官供血,患者自觉心跳强烈或心律不齐。心率常超过100次/分,严重者可出现室性心律失常。
3、皮肤湿冷:
外周血管收缩导致皮肤温度降低,同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汗腺分泌增加。典型表现为四肢末端皮肤苍白湿冷,按压甲床后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超过3秒。
4、血压下降:
失血量达到800毫升以上时,收缩压可低于90毫米汞柱。体位改变时血压波动明显,从卧位转为坐位时收缩压下降超过20毫米汞柱提示血容量严重不足。
5、意识障碍:
当出血量超过全身血容量30%时,脑组织缺氧会导致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烦躁不安等精神症状,这是休克早期的危险信号。
出现循环衰竭表现时应立即卧床制动,保持呼吸道通畅,头部偏向一侧防止误吸。暂禁食禁水避免加重出血,使用温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注意记录呕血或黑便的频次、性状及总量,监测每小时尿量变化。转运过程中注意保暖但避免使用热水袋,保持平卧位并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建议准备既往病历资料和用药记录,便于急诊医生快速评估出血原因和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