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地黄毒苷中毒可通过活性炭吸附、考来烯胺结合、血液净化、补液利尿及对症支持等方式阻断肝肠循环并减轻毒性。洋地黄毒苷中毒通常由药物过量、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药物相互作用及个体差异等原因引起。
1、活性炭吸附:
早期口服活性炭可有效吸附消化道内未吸收的洋地黄毒苷。活性炭每克表面积可达1000平方米,通过物理吸附作用减少毒物吸收。中毒后1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需在医生指导下重复给药。
2、考来烯胺结合:
考来烯胺能在肠道与洋地黄毒苷形成不可吸收复合物。该树脂可阻断洋地黄毒苷的肝肠循环,使经胆汁排泄的毒苷不再被重吸收。需注意与其他药物间隔4小时服用。
3、血液净化:
严重中毒时可采用血液灌流或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能直接清除血液中的游离毒苷,适用于血药浓度超过4ng/ml的病例。血浆置换则能快速降低血中毒物负荷。
4、补液利尿:
静脉补液维持尿量有助于毒苷经肾排泄。需监测电解质平衡,尤其注意血钾水平。利尿剂使用需谨慎,避免加重电解质紊乱。
5、对症支持:
针对心律失常可静脉注射苯妥英钠或利多卡因。心动过缓需阿托品或临时起搏。需持续心电监护至血药浓度降至安全范围。
洋地黄毒苷中毒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急性期禁食高纤维食物以免影响活性炭吸附效果。恢复期可适量补充富含钾离子的香蕉、橙汁等,但需根据血钾水平调整。日常用药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避免同时使用利尿剂或钙剂。出现恶心呕吐、视觉异常等早期中毒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