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间质性肺炎可能由感染因素、药物毒性、结缔组织病、环境暴露及特发性因素等原因引起。
1、感染因素:
病毒或细菌感染是常见诱因,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可直接损伤肺泡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部分患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伴低氧血症。
2、药物毒性:
某些化疗药物如博来霉素、甲氨蝶呤等可能诱发肺间质损伤。药物代谢产物在肺部蓄积后,通过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破坏,影像学可见弥漫性磨玻璃影。
3、结缔组织病: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等疾病常合并肺间质病变。自身抗体攻击肺泡基底膜,引发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干咳和Velcro啰音。
4、环境暴露:
长期接触石棉、矽尘等职业粉尘可导致肺泡炎。吸入性损伤激活巨噬细胞释放促纤维化因子,病理可见间质胶原沉积,肺功能检查显示弥散功能下降。
5、特发性因素:
部分病例无明确诱因,归类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相关,病理表现为寻常型间质性肺炎改变,高分辨率CT可见网格影伴牵拉性支气管扩张。
患者需严格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干燥。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如鱼肉、蛋类及新鲜果蔬,避免辛辣刺激。急性期建议卧床休息,恢复期可进行缩唇呼吸等肺康复训练,定期监测血氧饱和度。出现呼吸频率超过30次/分或指氧饱和度低于90%时需立即就医。
急性间质性肺炎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均属于急性弥漫性肺损伤,两者在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表现上存在重叠,但病因和预后有所不同。
1、病理机制:
急性间质性肺炎以肺泡上皮细胞和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为核心,病理特征为弥漫性肺泡损伤伴透明膜形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则更强调炎症介质释放导致的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两者均会导致肺顺应性下降和氧合障碍。
2、病因差异:
急性间质性肺炎多与病毒感染、药物毒性或特发性因素相关,属于原发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常见于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肺外因素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属于继发性肺损伤。
3、影像学表现:
两者在CT上均可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和实变影,但急性间质性肺炎更易出现小叶间隔增厚和网格状改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则以重力依赖性分布为特征。
4、病理分期:
急性间质性肺炎病理分为渗出期、增殖期和纤维化期,整个过程约2-3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则分为渗出期、增生期和纤维化期,但纤维化程度通常较急性间质性肺炎轻。
5、预后特征:
急性间质性肺炎病死率可达50%-70%,存活者常遗留肺纤维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率约40%,多数存活者肺功能可基本恢复,但重症患者可能出现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对于疑似急性间质性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建议立即住院治疗并完善高分辨率CT、动脉血气分析等检查。治疗期间需保证充足热量摄入,蛋白质补充应达到每日1.2-1.5克/公斤体重。病情稳定后可进行渐进式呼吸康复训练,从腹式呼吸开始逐步过渡到低强度有氧运动,运动时血氧饱和度需维持在90%以上。日常需避免接触呼吸道刺激物,保持居住环境湿度在40%-60%,定期复查肺功能评估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