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间质性肺炎可能由感染因素、药物毒性、结缔组织病、环境暴露及特发性因素等原因引起。
1、感染因素:
病毒或细菌感染是常见诱因,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可直接损伤肺泡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部分患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伴低氧血症。
2、药物毒性:
某些化疗药物如博来霉素、甲氨蝶呤等可能诱发肺间质损伤。药物代谢产物在肺部蓄积后,通过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破坏,影像学可见弥漫性磨玻璃影。
3、结缔组织病: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等疾病常合并肺间质病变。自身抗体攻击肺泡基底膜,引发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干咳和Velcro啰音。
4、环境暴露:
长期接触石棉、矽尘等职业粉尘可导致肺泡炎。吸入性损伤激活巨噬细胞释放促纤维化因子,病理可见间质胶原沉积,肺功能检查显示弥散功能下降。
5、特发性因素:
部分病例无明确诱因,归类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相关,病理表现为寻常型间质性肺炎改变,高分辨率CT可见网格影伴牵拉性支气管扩张。
患者需严格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干燥。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如鱼肉、蛋类及新鲜果蔬,避免辛辣刺激。急性期建议卧床休息,恢复期可进行缩唇呼吸等肺康复训练,定期监测血氧饱和度。出现呼吸频率超过30次/分或指氧饱和度低于90%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