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由心肌缺血、心肌炎、药物副作用、先天性传导系统异常、心脏手术损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药物治疗、病因治疗、定期心电监测、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
1、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房室结或希氏束缺血性损伤,是老年患者常见病因。急性心肌梗死时可能突发完全性传导阻滞,需紧急处理。治疗需同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并评估永久起搏器植入指征。
2、心肌炎:
病毒性或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可引发传导系统炎症水肿,多见于青壮年。患者常伴发热、肌痛等前驱症状,心电图显示进行性PR间期延长至三度阻滞。急性期需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多数患者需临时起搏支持。
3、药物副作用:
洋地黄类、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过量可抑制房室结传导功能。特征为用药后出现进行性心率下降伴眩晕,停药后多可恢复。严重病例需使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维持心率。
4、先天性异常:
先天性房室传导系统发育不全多见于儿童,常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心电图显示窄QRS波逸搏心律,运动耐量明显下降。需早期评估永久起搏器植入时机。
5、手术损伤:
心脏瓣膜手术或室间隔缺损修补可能直接损伤传导束,表现为术后突发心室率<40次/分。术中放置临时起搏导线,若4周未恢复需考虑永久起搏。
患者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及情绪激动,监测晨起静息心率。饮食注意补充钾镁元素,限制浓茶咖啡摄入。外出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评估起搏器功能。出现黑朦、晕厥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主要依据心电图特征、临床症状及分度评估,诊断标准包括一度阻滞、二度Ⅰ型/Ⅱ型阻滞及三度阻滞。
1、一度阻滞:
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超过年龄正常值上限婴儿>0.14秒,儿童>0.18秒,但每个心房激动均能下传心室。患儿通常无症状,多因体检发现,常见于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或药物影响。
2、二度Ⅰ型阻滞:
特征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落,呈文氏周期。可能伴随活动后心悸,多见于风湿热或洋地黄中毒。需动态心电图监测发作频率,评估是否需干预。
3、二度Ⅱ型阻滞:
表现为PR间期固定伴间歇性QRS波群脱落,易进展为三度阻滞。患儿可出现头晕、乏力,常见于心脏术后或心肌病。此类需紧急评估起搏器植入指征。
4、三度阻滞:
心电图显示房室完全分离,心房率快于心室率。新生儿可能表现为心率<55次/分伴喂养困难,年长儿可出现阿斯综合征。先天性三度阻滞多合并母体自身抗体阳性。
5、伴随症状评估:
除心电图分型外,需结合晕厥史、运动耐量下降等临床表现,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结构性心脏病。24小时心电图可捕捉间歇性阻滞,运动试验有助于评估阻滞程度与预后的关系。
确诊后需定期监测心率变化,避免剧烈运动诱发症状。饮食注意补充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深绿色蔬菜,维持电解质平衡。先天性阻滞患儿建议家族筛查,获得性阻滞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出现意识丧失或心率持续<40次/分需立即就医,部分患儿需终身佩戴起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