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骨髓炎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骨骼炎症,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发热和活动受限。治疗需及时使用抗生素,严重时需手术清创。
1、急性骨髓炎的病因
急性骨髓炎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途径包括血源性传播、外伤感染或邻近组织感染扩散。儿童和青少年因骨骼发育未完全,血供丰富,更易感染。免疫力低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2、急性骨髓炎的症状
典型症状包括局部剧烈疼痛、红肿、发热和活动受限。儿童可能表现为烦躁、食欲不振和乏力。若感染扩散,可能引发全身症状如高热、寒战和败血症。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避免病情恶化。
3、急性骨髓炎的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早期使用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常用药物包括头孢类、青霉素类和万古霉素。需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用药,疗程通常为4-6周。
- 手术治疗:若抗生素效果不佳或感染严重,需手术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手术方式包括钻孔减压、引流和骨皮质切除。
- 辅助治疗:卧床休息、局部冷敷和物理治疗有助于缓解症状。饮食上应增加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鸡蛋、牛奶和新鲜蔬果,促进康复。
急性骨髓炎是一种需要及时干预的严重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避免并发症。若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和康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