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发生时平行光线会聚焦在视网膜前方。近视的屈光状态改变主要与眼球前后径过长、角膜曲率过陡、晶状体调节异常、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有关。
1、眼轴过长:
轴性近视是最常见类型,由于眼球前后径超过24毫米,导致平行光线无法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通常与青少年时期眼球发育异常有关,可通过配戴凹透镜矫正。
2、角膜过陡:
曲率性近视因角膜中央曲率半径小于7.8毫米,屈光力过强使焦点前移。常见于圆锥角膜等角膜病变,需通过硬性角膜接触镜或角膜塑形镜矫正。
3、晶状体异常:
晶状体屈光指数增高或厚度增加会导致屈光性近视,常见于糖尿病性白内障早期。这类近视具有波动性,需控制原发病并调整镜片度数。
4、遗传因素:
高度近视多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相关,患者眼轴常超过26毫米。此类近视进展快,易并发视网膜脱离等病变,需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5、环境诱因:
长期近距离用眼会使睫状肌持续痉挛,产生调节性近视。这种假性近视可通过增加户外活动、远眺训练等行为干预缓解。
建议近视患者每日保证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阳光照射可刺激视网膜多巴胺分泌延缓眼轴增长。阅读时保持30厘米以上距离,每40分钟远眺5分钟。饮食中多摄取富含叶黄素的深色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蓝等,有助于保护视网膜黄斑区。高度近视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进行散瞳眼底检查,早期发现视网膜变性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