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黏度偏高可能由血液浓缩、血脂异常、红细胞增多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糖尿病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血液稀释、降脂治疗、红细胞去除术、抗凝治疗、血糖控制等方式改善。
1、血液浓缩长时间未饮水或大量出汗可能导致血液浓缩,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建议增加饮水量,每日摄入2000-3000毫升水,避免剧烈运动后未及时补水。若伴随意识模糊需急诊补液治疗。
2、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会提升血液黏稠度,常见于高脂饮食人群,可能伴随黄色瘤、头晕。可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非诺贝特胶囊、依折麦布片等药物,同时减少动物内脏摄入。
3、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或高原缺氧可导致红细胞过量生成,出现面色暗红、头痛症状。确诊需骨髓穿刺检查,治疗采用羟基脲片、干扰素α-2b注射液,必要时行治疗性红细胞单采术。
4、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炎症或肿瘤疾病会刺激肝脏合成过量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栓风险。急性期可用注射用阿替普酶溶栓,慢性期口服华法林钠片,需定期监测凝血四项指标。
5、糖尿病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血小板聚集。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需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控制血糖,配合低GI饮食。
日常需保持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促进血液循环。饮食选择深海鱼、燕麦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避免油炸食品。每3-6个月复查血流变指标,出现视物模糊或肢体麻木应立即就医。吸烟者需戒烟,酒精摄入每日不超过2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