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维生素D可通过晒太阳、饮食补充、维生素D制剂、调整生活方式、定期监测等方式补充。维生素D缺乏可能由日照不足、饮食不均衡、吸收障碍、肝肾疾病、遗传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晒太阳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建议每天让孩子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暴露四肢皮肤晒太阳15-30分钟。注意避免正午强光直射,玻璃会阻挡紫外线,需在户外直接接触阳光。肤色较深或高纬度地区儿童需要更长时间日照。
2、饮食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包括深海鱼如三文鱼和沙丁鱼,动物肝脏如鸡肝和猪肝,蛋黄及强化维生素D的乳制品。母乳喂养的婴儿需特别注意补充,因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建议将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纳入日常饮食,但需注意适量原则。
3、维生素D制剂临床常用维生素D补充剂包括维生素D3滴剂、维生素AD胶丸和维生素D钙合剂。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根据年龄和缺乏程度确定补充剂量。早产儿、双胞胎等高风险群体往往需要更高剂量补充,不可自行增减用量。
4、调整生活方式增加户外活动时间,鼓励孩子参与跑步、球类等户外运动。改善饮食习惯,减少挑食偏食行为。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维生素D代谢,避免长时间待在室内玩电子设备。冬季或梅雨季节可适当增加补充剂剂量。
5、定期监测补充期间需定期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评估补充效果。同时监测血钙和尿钙水平,防止补充过量。每3-6个月复查一次,根据结果调整补充方案。若合并佝偻病症状需增加骨代谢指标检测。
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是否出现多汗、夜惊、枕秃等维生素D缺乏早期表现,及时就医检查。日常可记录孩子的饮食和日照情况,帮助医生评估。补充维生素D期间要避免同时大量摄入钙剂,防止钙磷代谢紊乱。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对维持维生素D水平有重要作用,必要时可咨询临床营养师制定个性化补充方案。若孩子存在慢性腹泻或肝胆疾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以改善维生素D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