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伤后皮肤发痒起疙瘩可通过冷敷缓解刺激、外用保湿修复剂、口服抗组胺药物、避免二次暴晒、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晒伤通常由紫外线过度照射引发皮肤炎症反应导致。
1、冷敷缓解刺激:
使用冷藏的生理盐水纱布或纯净水湿敷患处,每次15-20分钟。低温能收缩毛细血管,减轻灼热感和瘙痒症状。注意避免直接使用冰块接触皮肤,防止冻伤加重损伤。
2、外用保湿修复剂:
选择含泛醇、神经酰胺或透明质酸的医用敷料,每日涂抹3-5次。这类成分可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减少水分流失。严重脱皮时可短期使用弱效糖皮质激素药膏,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口服抗组胺药物:
瘙痒明显时可服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第二代抗组胺药,能阻断组胺受体缓解过敏反应。伴随明显水肿或疼痛者可短期配合非甾体抗炎药,但需警惕胃肠道不良反应。
4、避免二次暴晒:
损伤期需严格防晒,选择UPF50+的防晒衣帽进行物理遮挡。恢复后外出应提前30分钟涂抹广谱防晒霜,每2小时补涂一次。紫外线指数大于3时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5、及时就医:
出现大面积水疱、发热寒战或72小时无缓解时需就诊。严重晒伤可能引发感染或全身炎症反应,需进行专业创面处理,必要时静脉补液或使用抗生素预防并发症。
晒伤恢复期应保持清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草莓等水果,以及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亚麻籽,有助于皮肤修复。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酒精摄入。日常可选择棉质透气衣物减少摩擦,沐浴水温控制在37℃以下,使用无皂基清洁产品。适当进行游泳等低强度运动促进新陈代谢,但需避开正午紫外线强烈时段。若瘙痒持续加重或出现色素沉着异常,建议至皮肤科进行光敏性皮炎筛查和光电治疗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