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狂犬疫苗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发热、过敏反应、神经系统症状及消化系统不适等不良反应。多数症状轻微且可自行缓解,严重过敏反应需及时就医。
1、局部红肿:
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疼痛、硬结或红肿,属于常见疫苗反应。通常2-3天自行消退,可通过冷敷缓解。避免抓挠或热敷刺激局部。
2、发热反应:
部分儿童接种后12-24小时出现低热,体温多低于38.5℃。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适当减少衣物散热。持续高热或伴随寒战需就医排查感染。
3、过敏表现:
可能出现荨麻疹、面部水肿或呼吸困难等速发型过敏反应。既往有疫苗过敏史者风险较高,接种后需留观30分钟。出现严重过敏需立即使用肾上腺素抢救。
4、神经系统症状:
极少数可能出现头痛、嗜睡或肢体麻木,与疫苗中的神经组织成分相关。现代纯化疫苗已大幅降低此类风险,症状持续超过72小时需神经科评估。
5、消化道不适:
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恶心或轻度腹泻,与疫苗激活免疫系统有关。建议少量多餐,避免油腻食物。症状加重或持续超过3天需排除肠道感染。
接种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观察体温变化。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量补充维生素C。局部红肿未消退前暂缓洗澡,发热期间可物理降温。出现皮疹扩散、意识模糊或持续呕吐等严重反应时,应立即前往急诊科处理。完成全程接种对预防狂犬病至关重要,不应因轻微不良反应中断免疫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