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可能由接触感染禽类、接触污染环境、病毒基因重组、免疫系统低下等原因引起,可通过隔离防护、抗病毒治疗、支持治疗、疫苗接种等方式干预。
1、接触感染禽类直接接触患病禽类或其分泌物是主要传播途径,活禽市场或养殖场工作人员风险较高。需立即隔离并消毒污染区域,可遵医嘱使用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2、接触污染环境病毒可在禽类粪便、羽毛中存活较长时间,接触受污染的饲料、水源或器具可能导致感染。应对污染环境进行彻底消杀,出现发热咳嗽症状时需及时进行咽拭子检测。
3、病毒基因重组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基因重配,当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共同感染宿主时,可能产生新型致病株。需加强禽类疫苗接种和疫情监测,重症患者需住院接受呼吸支持治疗。
4、免疫系统低下慢性病患者、孕妇及老年人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病毒可侵犯下呼吸道导致肺炎。建议高危人群避免接触活禽,早期使用帕拉米韦等静脉抗病毒药物可降低病死率。
日常应避免接触病死禽类,处理生禽肉时需佩戴手套并彻底煮熟,出现流感样症状后应及时至发热门诊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