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后颅骨骨折的CT表现主要有线性骨折、凹陷性骨折、粉碎性骨折、颅底骨折及伴随的颅内损伤征象。
1、线性骨折:
CT显示为低密度直线状透亮影,边缘清晰锐利,常见于颞骨、顶骨等部位。骨折线宽度通常小于3毫米,一般不伴有明显移位。需注意与颅缝鉴别,后者呈锯齿状且位置固定。
2、凹陷性骨折:
表现为颅骨内板向内凹陷,CT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凹陷深度和范围。凹陷深度超过邻近颅骨厚度时可能压迫脑组织,常伴有硬膜外血肿。儿童多见"乒乓球样"骨折,呈锥形凹陷而无断裂线。
3、粉碎性骨折:
CT可见多发骨折线将颅骨分割成多个骨碎片,常伴有明显移位。骨碎片可能刺入脑实质造成继发损伤,多合并硬膜下血肿或脑挫裂伤。常见于高能量外伤如车祸伤、高处坠落伤。
4、颅底骨折:
CT显示颅底骨质连续性中断,可能伴发脑脊液漏。特征性表现包括蝶窦积液、乳突气房混浊等间接征象。前颅窝骨折易损伤嗅神经,中颅窝骨折可能伤及面听神经。
5、伴随损伤:
约60%颅骨骨折合并颅内损伤,CT可显示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等。骨折线跨越脑膜中动脉沟时需警惕迟发性血肿,骨折累及静脉窦可能引发致命性出血。
颅骨骨折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促进愈合,如鸡蛋、牛奶、新鲜果蔬。恢复期可进行适度颈部肌肉锻炼,但三个月内避免接触性运动。定期复查CT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出现头痛加重、呕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伴有神经功能缺损者应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包括针灸、高压氧等辅助手段。
眼外伤植入人工晶体后仍视物模糊可能由术后炎症反应、角膜水肿、后囊膜混浊、视网膜病变或人工晶体位置异常等原因引起,需根据具体原因采取抗炎治疗、激光手术、二次调整等针对性处理。
1、术后炎症反应:
眼部外伤及手术创伤会引发葡萄膜炎等炎症反应,导致房水混浊、玻璃体渗出。这种情况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控制炎症,必要时联合散瞳药物。炎症消退后视力多可逐步恢复,但需警惕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
2、角膜水肿:
手术器械接触或灌注液刺激可能造成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引发角膜基质层水肿。轻度水肿可通过高渗滴眼液缓解,严重者需角膜内皮移植。糖尿病患者及高龄患者更易出现持续性水肿。
3、后囊膜混浊:
约30%患者在术后3-24个月会出现后囊膜增生混浊,表现为渐进性视力下降。这种情况需通过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治疗,门诊操作5分钟即可完成,术后视力可立即改善。
4、视网膜病变:
外伤可能并发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等眼底病变。需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确诊,黄斑水肿需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视网膜脱离则需尽快行玻璃体切割手术。
5、晶体位置异常:
人工晶体偏位、倾斜或脱位会导致严重散光或复视。轻度偏位可通过配镜矫正,严重者需手术复位或更换晶体。外伤性晶体脱位常伴有悬韧带断裂,需联合玻璃体手术处理。
术后三个月内应避免剧烈运动及揉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滴眼液预防感染。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C及锌元素,如胡萝卜、蓝莓、牡蛎等食物有助于角膜修复。定期复查眼压、眼底及角膜内皮计数,出现突发视力下降、眼红眼痛需立即就诊。夜间视物模糊者可暂时使用护目镜减少眩光,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半年内视力可稳定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