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疱疹可通过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镇痛消炎药、局部外用药物及中药制剂等方式治疗。病毒性疱疹通常由单纯疱疹病毒或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皮肤簇集性水疱伴疼痛或瘙痒。
1、抗病毒药物: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是治疗病毒性疱疹的核心药物,能抑制病毒复制。常用药物包括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和泛昔洛韦,其中阿昔洛韦对单纯疱疹病毒效果显著,伐昔洛韦生物利用度更高。早期用药可缩短病程,减少病毒扩散。
2、免疫调节剂:
对于反复发作的疱疹患者,可考虑使用胸腺肽、转移因子等免疫调节药物。这类药物通过增强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复发频率。免疫功能低下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联合抗病毒药物使用。
3、镇痛消炎药:
带状疱疹常伴剧烈神经痛,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严重神经痛患者可能需要加巴喷丁等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药物,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4、局部外用药物:
疱疹局部可涂抹阿昔洛韦乳膏、喷昔洛韦乳膏等抗病毒外用制剂,配合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破溃后需使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细菌感染,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5、中药制剂:
中医辨证施治常用板蓝根颗粒、抗病毒口服液等清热解毒类药物。外治可选用青黛散、金黄散等具有消肿止痛功效的散剂,需在中医师指导下配合西药使用。
病毒性疱疹患者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抓挠皮损。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赖氨酸的乳制品、鱼类及豆类,限制精氨酸含量高的坚果巧克力。急性期需隔离防止传染,恢复期可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增强免疫力。皮损完全结痂前避免接触婴幼儿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复发频繁者建议定期复查免疫功能。
儿童病毒性疱疹性咽峡炎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对症处理、口腔护理、饮食调整及隔离防护等方式治疗。该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感染引起,具有自限性但需预防并发症。
1、抗病毒治疗:
针对重症患儿可选用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广谱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轻症患者通常无需特殊抗病毒治疗,因本病多为自限性病程。使用抗病毒药物需严格遵医嘱,注意监测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2、对症处理:
发热超过38.5℃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咽痛明显者可含服利多卡因凝胶局部麻醉。需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疱疹破溃处可喷涂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促进愈合。
3、口腔护理:
每日用生理盐水或碳酸氢钠溶液漱口3-4次,婴幼儿可用棉签蘸取溶液轻柔清洁口腔。疱疹破溃后可用康复新液含漱,促进黏膜修复。禁用刺激性漱口水以免加重疼痛。
4、饮食调整:
选择常温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酸奶等,避免酸性、坚硬及过热食物刺激溃疡面。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可饮用菊花茶、金银花露等清热解毒饮品。保证每日足够热量摄入以防脱水。
5、隔离防护:
发病期间需居家隔离至少1周,患儿餐具、玩具应单独消毒。密切接触者可用板蓝根冲剂预防。托幼机构发生聚集病例时应立即上报疾控部门,开展终末消毒。
患儿恢复期应保持充足睡眠,每日补充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促进黏膜修复。可适量食用猕猴桃、草莓等富含维生素的水果,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免疫力下降。注意观察有无嗜睡、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警惕并发脑膜炎可能。家庭环境需定期通风换气,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