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晚期病危症状包括高血糖昏迷、严重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昏迷,需立即就医。
1、高血糖昏迷:高血糖昏迷通常由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引起,可能导致意识丧失、脱水等症状。治疗包括静脉注射胰岛素和补充液体,以快速降低血糖并纠正脱水状态。同时,需密切监测血糖和电解质水平。
2、严重感染:糖尿病晚期患者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严重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治疗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并根据感染部位选择适当的药物。同时,需加强护理,保持患者清洁和营养支持。
3、多器官功能衰竭:长期高血糖可导致心、肾、肝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黄疸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具体器官进行支持治疗,如使用利尿剂、透析等,并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
4、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由胰岛素缺乏和血糖过高引起,表现为呼吸深快、腹痛、恶心等症状。治疗包括静脉注射胰岛素、补液和纠正电解质紊乱,同时需密切监测血气分析和血糖水平。
5、低血糖昏迷:低血糖昏迷可能由胰岛素或降糖药物过量引起,表现为意识模糊、出汗、心悸等症状。治疗需立即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以快速升高血糖水平,并调整药物剂量以避免再次发生。
糖尿病晚期患者需严格控制饮食,选择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蔬菜和瘦肉。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如散步、游泳等。护理方面需定期监测血糖,保持皮肤清洁,预防感染,并遵医嘱用药。
儿童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其危害主要体现在症状轻重不一,严重时可引发并发症,需及时就医。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部分患儿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炎、脑膜炎等,极少数情况下可导致死亡。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者、接种疫苗等。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重症需住院观察和干预。
1、发热:手足口病初期常表现为发热,体温可达38℃以上,部分患儿伴有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发热期间需注意补充水分,避免脱水,可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每次10-15mg/kg,每4-6小时一次或布洛芬混悬液每次5-10mg/kg,每6-8小时一次。
2、口腔疱疹:患儿口腔内可出现疱疹或溃疡,导致疼痛和进食困难。建议给予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酸性或辛辣食物。可使用口腔喷雾剂如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缓解疼痛,每日3-4次。
3、手足皮疹: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为手足部位出现红色斑丘疹或水疱,一般不痛不痒。皮疹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即可,避免抓挠以防感染。
4、神经系统并发症:少数患儿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呕吐、嗜睡、惊厥等,提示可能发展为脑炎或脑膜炎。此类情况需立即就医,住院治疗可能包括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注射液每日10-15mg/kg,分2次使用等。
5、预防措施: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注意手部卫生,勤洗手,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
手足口病的护理需注重饮食调理,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米粥、蔬菜泥、水果泥等。患儿应多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家长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护理,可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危害,保障儿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