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和牛皮癣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名称,银屑病是医学专业术语,牛皮癣是民间俗称。
1、名称差异:
银屑病是皮肤科规范诊断名称,源于其典型皮损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的特征。牛皮癣这一俗称则因皮损肥厚粗糙如牛皮状得名,但容易与真菌感染引起的癣病混淆。临床诊疗和学术文献中均统一使用银屑病这一术语。
2、疾病本质:
两者均指代同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于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色斑块,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等部位,常伴有甲损害和关节病变等系统表现。
3、诊断标准:
无论使用哪种名称,诊断均需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皮肤镜检或病理检查。特征性表现包括奥氏征阳性刮除鳞屑后出现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表皮增厚伴角化不全等组织学改变。
4、治疗原则:
治疗方法完全相同,根据病情轻重可选择外用卡泊三醇软膏、糖皮质激素制剂,中重度患者需系统应用甲氨蝶呤、阿维A酸或生物制剂。光疗和中医药治疗也可作为辅助手段。
5、认知误区:
民间常误认为牛皮癣具有传染性,实际上银屑病不会通过接触传播。规范使用医学名称有助于消除误解,避免患者因俗称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银屑病患者日常需注意皮肤保湿,建议使用含尿素或神经酰胺的润肤剂;避免搔抓和过度清洁;冬季注意保暖防止干燥;适度晒太阳但避免暴晒;保持规律作息和情绪稳定。饮食方面可适当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合并关节症状者可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冲击运动。建议每3-6个月复诊评估病情,长期规范管理可有效控制症状。
银屑病系统治疗中常用的注射药物包括生物制剂和传统免疫抑制剂,主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常用注射药物有依那西普、阿达木单抗、乌司奴单抗、甲氨蝶呤、环孢素等。
1、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通过靶向抑制免疫系统中的特定炎症因子发挥作用。依那西普可阻断肿瘤坏死因子活性,适用于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阿达木单抗能选择性结合肿瘤坏死因子,对关节型银屑病效果显著。乌司奴单抗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12和23发挥治疗作用,适用于对其他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
2、传统免疫抑制剂:
甲氨蝶呤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和免疫调节作用改善银屑病症状,需定期监测肝功能。环孢素可选择性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起效较快但需注意肾毒性。这类药物适用于广泛皮损且对局部治疗无效的患者,使用期间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
3、用药选择依据:
药物选择需综合考虑皮损面积、疾病分型、合并症等因素。斑块型银屑病可优先考虑生物制剂,关节型需选择对关节炎有效的药物。伴有代谢综合征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加重代谢异常的药品。治疗前需完善结核筛查、肝炎病毒检测等必要检查。
4、治疗效果评估:
治疗期间需要定期评估皮损改善程度和生活质量变化。生物制剂通常在用药12-16周达到最佳效果,传统免疫抑制剂起效时间相对较短。疗效不佳时需要考虑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可联合其他治疗方法。
5、不良反应管理:
注射治疗可能引起注射部位反应、感染风险增加等不良反应。生物制剂使用期间需警惕结核复发和机会性感染。出现持续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治疗期间应避免接种活疫苗,并注意预防感染。
银屑病患者在接受注射治疗期间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吸烟、饮酒等可能加重病情的行为。日常护理需注意皮肤保湿,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清洁产品。饮食方面建议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代谢和免疫功能,但需避免皮肤外伤。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复诊,配合医生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