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退热药的选择需根据发热原因和患儿体质决定,常用药物有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羚羊角口服液、清开灵颗粒等。发热是儿童常见症状,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也可能与细菌感染、疫苗接种反应、中暑或免疫性疾病有关。
1、布洛芬混悬液布洛芬混悬液适用于6个月以上婴幼儿,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退热作用,对高热效果较好。该药可能引起胃肠不适,有消化道溃疡史的患儿慎用。服药期间需监测尿量,肾功能不全者禁用。退热作用可持续6-8小时,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
2、对乙酰氨基酚滴剂对乙酰氨基酚滴剂适用于3个月以上婴儿,通过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退热。该药胃肠刺激小,但过量可能造成肝损伤。蚕豆病患儿禁用,用药期间避免同时服用含相同成分的复方感冒药。两次给药间隔不少于4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5次。
3、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小儿柴桂退热颗粒为中成药,含柴胡、桂枝等成分,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低热。该药需用温水冲服,服药后宜多饮热水发汗。糖尿病患儿慎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中药退热作用较温和,持续高热需配合物理降温。
4、羚羊角口服液羚羊角口服液含羚羊角粉等成分,适用于风热感冒伴惊厥倾向的患儿。该药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对伴有咽痛、舌红的发热效果较好。脾胃虚寒患儿慎用,服药后可能出现轻度腹泻。中药制剂起效较慢,严重感染需联合抗生素治疗。
5、清开灵颗粒清开灵颗粒含板蓝根、栀子等成分,适用于病毒性感冒初期发热。该药具有抗病毒作用,对伴咽喉肿痛效果明显。过敏体质患儿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中药制剂退热速度较西药慢,体温超过38.5℃建议配合物理降温。
儿童发热期间家长需保持环境通风,适当减少衣物促进散热。体温38.5℃以下可优先采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高热持续不退或伴有精神萎靡、抽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退热药使用须严格遵医嘱,避免多种药物混用,服药后需补充水分预防脱水。3个月以下婴儿发热、发热超过3天或体温反复升高超过40℃需立即就诊。日常应注意增强儿童体质,接种疫苗预防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