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无力可能由前列腺增生、神经源性膀胱、尿道狭窄、膀胱肌肉收缩力减弱、糖尿病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导尿、手术等方式改善。
1、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疾病,增大的前列腺压迫尿道导致排尿阻力增加。典型表现为尿线变细、排尿中断、夜尿增多。临床常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非那雄胺片、前列舒通胶囊等药物缓解症状,严重者需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2、神经源性膀胱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导致膀胱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协调障碍,常见于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尿潴留或尿失禁,需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确诊。治疗包括间歇导尿、M受体阻滞剂如酒石酸托特罗定片等。
3、尿道狭窄外伤、感染或医源性操作可能导致尿道瘢痕性狭窄,表现为排尿费力、尿流分叉。轻度狭窄可行尿道扩张术,严重者需尿道成形术。合并感染时需使用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
4、膀胱收缩力减弱长期慢性尿潴留或老龄导致的逼尿肌功能退化,膀胱排空效率下降。可通过定时排尿训练、胆碱能药物如氯化乌拉胆碱片增强收缩力,必要时采用清洁间歇导尿。
5、糖尿病长期高血糖损害支配膀胱的自主神经,早期表现为排尿间隔延长、尿意减弱,晚期出现残余尿增多。需严格控制血糖,配合甲钴胺片营养神经,排尿困难明显者需导尿处理。
建议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避免憋尿,限制酒精及辛辣食物摄入。可进行盆底肌训练增强排尿控制力,具体方法为收缩肛门3秒后放松,重复10次为一组,每日练习3组。定期复查泌尿系统超声和尿流率检测,糖尿病患者需每3个月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出现发热、腰痛等伴随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排除尿路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