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患者鼻腔内出现的肉球样组织通常是鼻息肉或黏膜水肿增生物。鼻窦炎合并鼻息肉可能与慢性炎症刺激、过敏反应、纤毛功能障碍、阿司匹林耐受不良、囊性纤维化等因素有关。
1、慢性炎症刺激长期反复的鼻腔及鼻窦黏膜炎症会导致组织异常增生。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的持续性炎症反应,可能促使黏膜下结缔组织增生形成息肉样改变。这类患者常伴有黄绿色脓涕、面部压迫感等症状,需通过鼻内镜检查和CT确诊。
2、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患者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后,鼻腔黏膜发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水肿,长期未控制可能发展为息肉。特征为阵发性喷嚏、清水样涕,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IgE检测可辅助诊断。
3、纤毛功能障碍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或继发于感染的纤毛功能异常,会导致黏液清除能力下降,分泌物滞留刺激黏膜增生。这类患者多伴有慢性咳嗽、支气管扩张等表现,需进行鼻黏膜活检电镜检查。
4、阿司匹林耐受不良阿司匹林哮喘三联征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可能诱发鼻腔黏膜水肿和息肉生长。典型表现为用药后出现哮喘发作、鼻塞加重,需通过药物激发试验确诊。
5、囊性纤维化遗传性囊性纤维化患者因黏液黏稠度异常,易发生鼻窦阻塞和息肉形成。多伴随胰腺功能不全、杵状指等全身症状,汗液氯化物检测和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
确诊鼻腔新生物需进行前鼻镜、鼻内镜及影像学检查。药物治疗可选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控制炎症,孟鲁司特钠改善过敏症状,克拉霉素用于慢性感染。对于阻塞严重的息肉,可考虑鼻内镜下行筛窦开放术或息肉切除术。日常应保持鼻腔湿润,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过敏体质者需定期清洗鼻腔。若出现持续鼻塞、嗅觉减退或头痛加重,建议及时至耳鼻喉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