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时需注意避免损伤外耳道皮肤和鼓膜,建议使用正确工具并控制频率。
外耳道皮肤较薄且敏感,频繁掏耳可能导致皮肤破损或炎症。棉签是常见的掏耳工具,但使用时需避免深入耳道过深,防止将耳垢推向鼓膜或造成机械性损伤。耳垢具有保护作用,能阻挡灰尘和细菌进入耳道,过度清理反而可能破坏耳道自洁功能。若耳垢堆积影响听力或引发不适,可使用滴耳液软化耳垢后由专业医生清理。自行掏耳时动作需轻柔,避免使用尖锐物品如发卡或牙签,防止划伤耳道或刺破鼓膜。
游泳或洗澡后耳道潮湿时不宜立即掏耳,湿润环境易滋生细菌,增加感染风险。油性耳垢人群更需谨慎,这类耳垢黏稠易附着耳道壁,强行清理可能导致耳垢栓塞。儿童外耳道狭窄弯曲,家长不应自行给孩子掏耳,建议定期由耳鼻喉科医生检查清理。糖尿病患者和外耳道湿疹患者掏耳风险更高,轻微损伤可能引发严重感染。若掏耳后出现疼痛、出血或听力下降,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就医检查。
保持耳道清洁可定期用温热毛巾擦拭耳廓及外耳道口,无须每日深入清洁。选择光线充足的环境掏耳,确保能看清操作区域避免误伤。耳道瘙痒可能是真菌感染征兆,此时掏耳会加重症状,应及时就医用药。佩戴助听器或耳机者更需注意耳道卫生,定期消毒设备并观察耳垢堆积情况。若需专业掏耳服务,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避免街头摊位使用不洁工具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