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腹腔引流、手术清创、营养支持和疼痛管理等方式治疗。急性化脓性腹膜炎通常由腹腔感染、脏器穿孔、外伤、术后并发症和血行感染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需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等广谱抗生素,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以控制感染。治疗期间需监测体温和炎症指标变化。
2、腹腔引流:
对于腹腔内脓液积聚患者,需在影像学引导下进行穿刺引流或放置引流管。引流可减少毒素吸收,缓解腹胀症状,同时留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引流期间需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性状和量。
3、手术清创:
当存在脏器穿孔、脓肿形成或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进行急诊手术。手术方式包括穿孔修补、坏死组织清除和腹腔冲洗等。术后需加强抗感染治疗,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变化。
4、营养支持:
患者常因禁食和感染导致营养不良,需根据病情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早期可选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逐步过渡至整蛋白型。严重患者需静脉补充氨基酸、脂肪乳等营养素。
5、疼痛管理:
腹膜炎患者多伴有剧烈腹痛,可遵医嘱使用阿片类或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需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避免掩盖病情变化。同时可采用半卧位等体位减轻腹部张力。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患者恢复期需循序渐进调整饮食,从流质逐渐过渡至低脂低渣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可进行适度床上活动促进肠蠕动恢复,但需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腹部超声。出现发热、腹痛加重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导致休克的主要原因包括感染性休克、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毒素吸收、多器官功能障碍以及炎症介质释放。
1、感染性休克:
腹腔内严重感染导致大量细菌及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革兰阴性杆菌释放的内毒素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导致血压下降。
2、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腹腔炎症导致大量炎性渗出,使体液丢失到第三间隙。同时呕吐、肠麻痹等症状造成体液额外丢失,血容量显著不足。心脏前负荷降低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引发循环衰竭。
3、毒素吸收:
腹腔内化脓性病灶释放的细菌毒素和坏死组织分解产物经腹膜吸收进入血循环。这些毒素可直接抑制心肌收缩力,同时激活补体系统和凝血系统,加重微循环障碍。
4、多器官功能障碍:
持续低灌注状态导致重要脏器供血不足。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引发细菌移位,肺部毛细血管渗漏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肾脏灌注不足导致急性肾损伤,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休克进展。
5、炎症介质释放:
过度激活的免疫系统释放大量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炎症因子。这些介质引起全身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渗漏和心肌抑制,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休克状态。
对于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患者,早期识别休克征兆至关重要。建议严格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禁食以减少胃肠负担。在医疗监护下可进行液体复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应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饮食,必要时采用肠外营养。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注意尿量、意识状态等指标。出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皮肤湿冷等表现时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抗感染和手术治疗时机。康复期需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定期复查炎症指标和腹部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