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两种不同的炎症性肠病,主要区别在于病变部位、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克罗恩病可累及消化道任何部位,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常伴透壁性炎症;溃疡性结肠炎仅累及结肠和直肠,病变连续且局限于黏膜层。
1、病变范围:
克罗恩病可发生在从口腔到肛门的任何消化道部位,最常见于末端回肠和结肠,病变呈跳跃式分布。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仅累及结肠和直肠,从直肠开始连续向近端延伸,不会出现节段性正常黏膜。
2、病理特征:
克罗恩病表现为透壁性炎症,可能形成瘘管、脓肿和肠壁增厚,显微镜下可见非干酪样肉芽肿。溃疡性结肠炎炎症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可见隐窝脓肿和浅溃疡,无肉芽肿形成。
3、临床表现:
克罗恩病常见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可能伴有肛周病变如肛裂、肛瘘。溃疡性结肠炎以血便、黏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腹痛多位于左下腹。
4、并发症:
克罗恩病易并发肠梗阻、肠穿孔、瘘管形成和营养不良。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并发症为中毒性巨结肠、大出血和癌变风险增加。
5、影像学表现:
克罗恩病在CT或MRI上可见肠壁增厚、肠系膜脂肪增生和跳跃性病变。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镜检查显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病变从直肠向近端连续延伸。
饮食上建议采用低渣、高蛋白、高热量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急性期可考虑肠内营养支持。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定期随访结肠镜检查对监测病情变化至关重要,尤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需重视癌变筛查。心理疏导可帮助缓解疾病带来的焦虑情绪,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克罗恩病患者的饮食应以低纤维、低脂、易消化为主,推荐食谱包括白粥、蒸蛋羹、软烂面条等。饮食调整需结合个体耐受性,避免刺激性食物,主要原则有避免粗纤维、补充优质蛋白、少食多餐、控制乳糖摄入、注意维生素补充。
1、避免粗纤维:
粗纤维食物可能加重肠道负担,患者应避免全麦面包、芹菜等富含不可溶性纤维的食物。可选择去皮苹果、香蕉等低纤维水果,蔬菜建议煮熟后食用。急性发作期需采用无渣饮食,缓解期逐渐尝试少量纤维。
2、补充优质蛋白:
由于肠道吸收功能受损,患者易出现蛋白质缺乏。推荐选择鱼肉、鸡胸肉等低脂高蛋白食材,烹饪方式以清蒸、水煮为主。鸡蛋和豆腐也是优质蛋白来源,但需观察个体耐受情况。
3、少食多餐:
每日5-6次少量进食可减轻肠道压力。每餐控制在200-300克,避免暴饮暴食。正餐间可补充营养配方粉或自制米糊,保证每日热量摄入不低于1800千卡。
4、控制乳糖摄入:
约60%患者存在乳糖不耐受,应限制牛奶、冰淇淋等乳制品。可选用无乳糖配方奶或酸奶替代,钙质补充可通过骨汤、绿叶菜等实现。乳制品尝试需从小剂量开始观察反应。
5、注意维生素补充:
长期腹泻易导致维生素B12、维生素D等缺乏。除食用动物肝脏、深海鱼外,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复合维生素制剂。叶酸缺乏者需增加菠菜、芦笋等深色蔬菜摄入。
克罗恩病患者需建立饮食日记记录食物反应,急性期推荐低渣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缓解期可尝试引入煮软的胡萝卜、南瓜等低纤维蔬菜。烹饪时避免油炸、烧烤等高温方式,多用炖煮、清蒸保留营养。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运动选择散步等低强度活动,餐后保持30分钟坐位助消化。定期监测体重和营养指标,必要时在营养师指导下使用肠内营养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