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乙型肝炎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保肝治疗、定期监测等方式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通常由母婴传播、血液接触、性接触、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
1、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核心手段,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干扰素等,需根据病毒载量和肝功能选择方案,治疗期间须定期复查HBV-DNA和肝功能指标。
2、免疫调节免疫功能低下者可采用胸腺肽等免疫调节剂,该治疗可能与病毒复制活跃度、肝纤维化程度有关,通常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3、保肝治疗肝损伤明显时可使用水飞蓟宾、双环醇等保肝药物,该措施可能与炎症活动度、转氨酶水平有关,通常表现为肝区不适、黄疸等症状。
4、定期监测每3-6个月需检查肝功能、HBV-DNA、甲胎蛋白及肝脏超声,40岁以上或肝硬化患者应增加肝弹性检测和胃镜检查。
患者应严格戒酒,避免高脂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保证充足睡眠,出现腹胀呕血等异常症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