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出现腹泻症状可能与肠道机会性感染、药物副作用、免疫系统损伤、营养吸收障碍等因素有关,需结合抗病毒治疗及对症处理。
1、机会性感染:艾滋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合并隐孢子虫、巨细胞病毒等肠道感染,表现为水样便或血便。治疗需针对病原体使用硝唑尼特、更昔洛韦等药物,同时维持抗病毒治疗。
2、药物副作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如洛匹那韦可刺激胃肠黏膜导致腹泻。可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或联用蒙脱石散等止泻剂,无须自行停药。
3、免疫损伤:CD4细胞减少导致肠道黏膜屏障破坏,引发慢性炎症性腹泻。需通过免疫重建治疗改善,必要时补充谷氨酰胺修复肠黏膜。
4、吸收不良:胰腺功能受损或乳糖酶缺乏可致脂肪泻,建议采用低脂无乳糖饮食,配合胰酶补充剂改善营养状态。
艾滋病相关腹泻需定期监测电解质及营养指标,避免进食生冷刺激食物,出现脱水或体重骤降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