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低可能由脱水、营养不良、药物副作用、内分泌失调、心脏疾病等原因引起。低血压通常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等症状,可通过调整饮食、改变体位、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1、脱水体液大量流失会导致血容量不足,引起血压下降。常见于高温作业、剧烈运动后未及时补水,或腹泻呕吐等体液丢失情况。建议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避免突然站立。严重脱水需静脉补液治疗。
2、营养不良长期蛋白质和铁摄入不足会导致贫血性低血压。素食者、过度节食人群易出现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日常需增加瘦肉、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富含铁和维生素B12的食物摄入,必要时可服用琥珀酸亚铁片、蛋白粉等营养补充剂。
3、药物副作用部分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缓释片、盐酸特拉唑嗪片可能引发体位性低血压。抗抑郁药帕罗西汀、利尿剂氢氯噻嗪也会影响血压调节。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压,出现头晕症状时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4、内分泌失调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会导致醛固酮分泌不足,引发低钠低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代谢率降低也可能伴随血压下降。需通过血液检测皮质醇、甲状腺激素水平确诊,常用药物包括醋酸氢化可的松、左甲状腺素钠片等。
5、心脏疾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引起心源性低血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动过缓等也会影响血压维持。这类患者常伴有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需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必要时进行血运重建或起搏器植入手术。
日常建议增加膳食中钠盐和水分摄入,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改变体位。可穿着弹力袜促进静脉回流,进行游泳、慢跑等有氧运动增强心血管功能。若频繁出现眼前发黑、晕厥等症状,应及时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内分泌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老年人起床时应遵循"三个半分钟"原则,即醒后卧床半分钟、坐起半分钟、双腿下垂半分钟后再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