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肿瘤在CT检查中通常表现为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钙化灶等特征。颅底肿瘤的CT表现主要有骨质异常、占位效应、密度改变、增强特征、周围结构侵犯等。
1、骨质异常颅底肿瘤常引起邻近骨质改变,包括骨质破坏、骨质增生或骨质变薄。恶性肿瘤多表现为虫蚀样骨质破坏,边缘不规则;良性肿瘤可能导致局部骨质受压变薄或膨胀性改变。骨窗观察能清晰显示肿瘤与颅底骨的解剖关系。
2、占位效应肿瘤生长可产生明显的占位效应,表现为邻近脑组织受压移位,脑池、脑沟变窄或消失。较大肿瘤可能压迫脑干或颅神经,在CT上可见相应解剖结构变形。部分病例可见脑室系统受压导致的梗阻性脑积水表现。
3、密度改变不同病理类型的颅底肿瘤在CT上呈现特征性密度表现。脑膜瘤多呈等或稍高密度,神经鞘瘤常为等低密度,脊索瘤可见特征性钙化。恶性肿瘤密度多不均匀,可能伴有坏死囊变区。骨窗观察对判断肿瘤起源有重要价值。
4、增强特征增强扫描有助于评估肿瘤血供情况。脑膜瘤多呈均匀明显强化,神经鞘瘤强化程度中等且可不均匀,恶性肿瘤强化多不均匀且边缘模糊。增强扫描能更好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对手术方案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
5、周围结构侵犯恶性肿瘤常侵犯周围重要结构,CT可显示肿瘤向颅内、鼻窦、眼眶等区域的侵犯范围。颅底孔道扩大提示肿瘤沿神经孔道生长。海绵窦受侵表现为其内异常软组织影,颈内动脉可能被包绕或受压移位。
颅底肿瘤患者在确诊后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颅内压波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保证足够优质蛋白摄入。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监测病情变化,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出现头痛加重、视力变化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术后患者需注意切口护理,预防感染,康复期可进行适度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