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儿咳嗽是指儿童因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气机不畅引发的病症,主要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痰湿咳嗽、痰热咳嗽、阴虚咳嗽等类型。咳嗽可能由外邪侵袭、饮食积滞、肺脾气虚、痰浊内阻、阴虚肺燥等因素引起,需结合舌脉辨证施治。
1、外邪侵袭风寒或风热邪气从口鼻皮毛侵入,导致肺气壅遏不宣。风寒咳嗽表现为咳声重浊、痰白清稀,可选用杏苏散加减;风热咳嗽见痰黄黏稠、咽喉肿痛,常用桑菊饮化裁。家长需注意避免患儿受凉,适时增减衣物。
2、饮食积滞过食生冷肥甘损伤脾胃,痰湿内生上犯于肺。患儿多伴有口臭、腹胀、大便不调,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治疗以二陈汤为基础方健脾化痰,配合山楂、神曲等消食导滞。家长应控制零食摄入,晚餐不宜过饱。
3、肺脾气虚久病或体质虚弱导致肺脾功能失调,表现为咳嗽声低、气短乏力、易出汗。常用六君子汤补益脾肺,严重者可配合黄芪、太子参等补气药物。家长需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八段锦等柔和运动。
4、痰浊内阻痰湿郁久化热形成痰热壅肺,症见咳嗽气促、痰黄稠难咯。宜用清气化痰丸清热涤痰,配合拍背排痰护理。此类患儿应忌食油炸甜腻食物,可适量饮用萝卜陈皮水辅助化痰。
5、阴虚肺燥热病后期或久咳伤阴,出现干咳无痰、咽干口渴、夜间咳甚。沙参麦冬汤养阴润肺效果显著,可加用川贝母、百合等药材。家长需保持室内湿度,避免干燥刺激呼吸道。
中医治疗小儿咳嗽强调辨证论治与整体调理。除药物治疗外,日常需注意避风保暖,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量食用雪梨、银耳等润肺食材。避免接触油烟、冷空气等刺激因素,咳嗽期间减少剧烈运动。若咳嗽持续超过两周或出现发热、喘息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肺炎、哮喘等器质性疾病。推拿疗法如清肺经、揉膻中等穴位也有辅助疗效,但需由专业医师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