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超低位保肛手术后护理需重点关注伤口管理、饮食调整、功能锻炼、并发症监测及心理支持。护理方法主要有术后伤口清洁、渐进式饮食恢复、肛门括约肌训练、异常症状观察、心理疏导干预。
1、伤口清洁:
术后需每日使用医用生理盐水清洗肛周,保持缝合处干燥。排便后应立即用温水冲洗,避免使用卫生纸摩擦。造口护理需选用防渗漏底盘,每2-3天更换一次。出现红肿渗液时需及时就医,预防吻合口瘘和感染。
2、饮食恢复:
术后1-3天以静脉营养为主,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1周后可尝试低渣半流食如蒸蛋羹、龙须面。避免产气食物如豆类、牛奶,减少粗纤维摄入。每日少量多餐,每次进食量不超过200毫升,2个月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3、括约肌训练:
术后2周开始提肛运动,每日3组每组15次,收缩保持5秒后放松。6周后增加阻力训练,如坐浴时收缩肛门对抗水流冲击。出现排便失禁时可进行生物反馈治疗,配合电刺激强化盆底肌群控制力。
4、症状监测:
密切观察排便频率和性状,记录每日大便次数。出现持续腹泻超过5次/日、便血、剧烈腹痛需立即复诊。定期检测血常规和肿瘤标志物,术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肠镜。夜间肛门坠胀感明显时可垫高臀部15度缓解。
5、心理疏导:
术后排便习惯改变易引发焦虑抑郁,可参加造口患者互助小组。家属需协助记录排便日记,避免抱怨异味或频繁如厕情况。医护人员应详细解释临时性排便功能异常通常在6-12个月内逐步改善。
术后3个月内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建议每天散步30分钟促进肠蠕动。饮食可增加山药、芡实等健脾食材,忌食辛辣刺激食物。睡眠时采取左侧卧位减轻盆腔压力,使用环形坐垫分散肛周压力。定期随访时需携带排便记录本,便于医生评估功能恢复情况。出现持续肛门疼痛或发热超过38.5℃需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