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体温39.2摄氏度属于高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液护理、病因治疗及观察并发症等方式处理。高热通常由感染性因素、脱水、疫苗接种反应、中暑或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采用温水擦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或退热贴辅助散热,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保持室温22-24摄氏度,减少衣物包裹。物理降温适用于体温上升期,若出现寒颤需暂停。
2、药物退热: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考虑药物干预,常用儿童退热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布洛芬混悬液等。需严格遵医嘱按体重计算剂量,两次用药间隔不少于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3、补液护理:
高热易引发脱水,应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母乳或温水。观察尿量每日不少于6次及囟门凹陷情况。拒绝饮水或持续呕吐需就医。
4、病因治疗:
呼吸道感染如流感、肺炎链球菌感染或肠道病毒感染是常见诱因,可能伴随咳嗽、腹泻等症状。细菌感染需抗生素治疗,病毒感染则以对症支持为主。
5、观察并发症:
警惕热性惊厥表现为四肢抽搐、意识丧失,保持侧卧位防止窒息。如发热超过72小时、出现皮疹或精神萎靡,需排查川崎病、脑膜炎等严重疾病。
维持清淡饮食如米汤、苹果泥,避免高糖食物加重脱水。发热期间暂停疫苗接种,恢复后1-2周再补种。每日监测体温4次并记录波动曲线,退热后仍要观察48小时以防反复。3个月以下婴儿发热或合并呼吸困难、紫绀等情况需立即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