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间肚子疼可能由原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盆腔炎性疾病、子宫肌瘤等原因引起。
1、原发性痛经:
月经期前列腺素分泌增多导致子宫收缩过强,是年轻女性痛经最常见原因。疼痛多出现在月经第1-2天,表现为下腹坠胀或痉挛性疼痛,可放射至腰骶部。保持腹部保暖、适量运动有助于缓解症状,严重时可考虑使用布洛芬等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
2、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生长在子宫外,月经期病灶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疼痛。疼痛具有进行性加重特点,常伴随性交痛和不孕。腹腔镜检查是确诊金标准,治疗可选择孕三烯酮等药物抑制卵巢功能,或手术切除异位病灶。
3、子宫腺肌症:
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导致子宫均匀性增大,月经期子宫收缩异常引发剧烈疼痛。疼痛呈进行性加重,月经量多且经期延长。超声检查可见子宫肌层增厚,治疗可采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或子宫切除术。
4、盆腔炎性疾病:
病原体上行感染引起输卵管、卵巢等盆腔器官炎症,月经期盆腔充血加重疼痛。多伴有发热、异常阴道分泌物,妇科检查可有宫颈举痛。需规范使用抗生素治疗,避免转为慢性炎症导致输卵管粘连。
5、子宫肌瘤:
黏膜下肌瘤凸向宫腔或肌壁间肌瘤影响子宫收缩,导致经期腹痛和月经量增多。超声检查可明确肌瘤位置和大小,治疗方案根据症状和生育需求选择肌瘤剔除术或子宫切除术。
月经期腹痛患者应注意经期卫生,避免剧烈运动和生冷饮食。可尝试热敷下腹部缓解痉挛性疼痛,适量饮用姜茶或红糖水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保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若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伴随异常出血、发热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日常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均衡饮食中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可能对缓解炎症性痛经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