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腋下长疙瘩可能由乳汁淤积、毛囊炎、副乳增生、淋巴结肿大、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热敷按摩、抗生素治疗、手术切除、抗过敏药物等方式缓解。
1、乳汁淤积:
哺乳期乳腺分泌旺盛,若腋下副乳组织发达,可能出现乳汁淤积形成硬块。表现为局部肿胀、触痛感,皮肤温度正常。可通过热敷配合轻柔按摩促进排乳,避免穿着过紧内衣压迫。
2、毛囊炎:
汗液刺激或刮腋毛导致细菌感染毛囊,形成红色丘疹伴脓头。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能伴随灼热疼痛。需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医生可能建议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治疗。
3、副乳增生:
胚胎期未退化完全的乳腺组织在激素刺激下增大,形成柔软包块,哺乳期可能分泌乳汁。肿块多呈对称性,按压有弹性。通常无需特殊处理,若持续增大或疼痛明显可考虑手术切除。
4、淋巴结肿大:
腋窝淋巴结因乳腺炎、上肢感染等出现反应性增生,表现为黄豆至蚕豆大小硬结,活动度好。可能伴随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需针对原发感染治疗,必要时进行超声检查排除其他病变。
5、过敏反应:
接触新换洗衣液、止汗剂等致敏物质后,腋下皮肤出现红色丘疹伴瘙痒。皮疹边界清晰,可能扩散至周围皮肤。立即停用可疑过敏原,医生可能开具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
哺乳期出现腋下肿块需优先选择物理治疗和局部护理,避免自行用药影响乳汁质量。每日用温水清洁后保持干燥,选择无钢圈哺乳文胸减少摩擦。增加高蛋白饮食促进组织修复,适量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若肿块持续增大超过两周、伴随发热或皮肤破溃,应及时乳腺外科就诊排除恶性肿瘤可能。哺乳间隙可做扩胸运动促进淋巴回流,避免单侧卧位压迫腋窝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