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体液代谢失衡病人的护理方法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监测生命体征、调整输液方案、预防并发症、加强营养支持。
1、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包括尿液、引流液、呕吐物等。根据医嘱补充氯化钠、氯化钾等电解质溶液,纠正低钠血症或低钾血症。定期检测血清电解质水平,调整补液速度和成分。
2、监测生命体征:
每小时测量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观察意识状态变化。特别注意颈静脉充盈度和皮肤弹性等脱水体征。出现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时需立即报告
3、调整输液方案:
按照失液类型选择晶体液或胶体液,如胃肠减压患者需补充含钾溶液。根据中心静脉压监测结果调节输液速度,避免循环负荷过重。术后患者需注意第三间隙液体回吸收期的输液调整。
4、预防并发症:
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预防压疮。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导管相关感染。观察四肢末梢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记录每小时尿量,警惕急性肾损伤发生。
5、加强营养支持:
肠功能恢复后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选择低渗营养制剂。监测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饮食,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护理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口渴感、黏膜湿润度、眼窝凹陷等脱水表现,定期测量体重变化。术后早期应控制钠盐摄入,恢复期逐步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补充。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循环,病情稳定后协助渐进式下床活动。建立24小时出入量监测表,与医疗团队保持实时沟通,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动态调整护理方案。注意保持病室温度适宜,避免大量出汗导致体液额外丢失。
外科换药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操作要点包括清洁伤口、更换敷料、观察愈合情况,注意事项主要有防止感染、避免损伤新生组织、合理选择敷料。
1、清洁伤口:
使用生理盐水或医用消毒液由内向外环形清洁伤口,去除分泌物和坏死组织。对于感染性伤口需增加冲洗力度,但避免过度摩擦导致出血。清洁后使用无菌纱布吸干创面水分,保持干燥环境。
2、更换敷料:
根据伤口类型选择合适敷料,浅表伤口使用普通无菌纱布,渗出较多时选用吸收性敷料。敷料应完全覆盖创面并超出边缘2厘米,胶布固定时避开伤口位置。特殊部位如关节处需用弹性绷带固定。
3、观察评估:
每次换药需记录伤口大小、深度、渗出物性状及周围皮肤状况。注意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异常增生或延迟愈合需及时处理。观察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测量体温变化辅助判断。
4、无菌操作:
操作前规范洗手消毒,佩戴无菌手套。器械物品必须灭菌处理,接触伤口的镊子等器具不可触碰其他物品。打开包装的敷料应立即使用,避免暴露在空气中过久。
5、疼痛管理:
换药前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对敏感部位可提前使用表面麻醉剂。操作动作轻柔准确,粘连敷料先用生理盐水浸软再移除。儿童患者需有家属协助固定体位,分散注意力减轻不适感。
术后伤口护理需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敷料移位。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限制辛辣刺激性食物。定期监测体温变化,出现渗液增多、异味或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复诊。根据愈合阶段调整换药频率,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者可适当延长间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