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局部清洁护理、鼓膜修复、病因治疗等方式实现临床治愈。慢性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反复发作、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低下、胆脂瘤形成、过敏反应等因素引起。
1、药物治疗急性发作期需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控制感染,配合口服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渗出明显者可联合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黏液排出。长期流脓患者可短期使用醋酸泼尼松片减轻黏膜水肿,但须严格监测不良反应。
2、手术治疗鼓膜穿孔持续3个月以上需行鼓室成形术,胆脂瘤型中耳炎必须实施乳突根治术。手术可清除病灶并重建听力传导结构,术后需定期换药防止术腔粘连。儿童患者建议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耳内镜微创手术。
3、局部清洁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外耳道脓液,保持耳道干燥。禁止使用挖耳勺等锐器清理,游泳时佩戴防水耳塞。发作期可用红外线理疗仪照射促进炎症吸收,但温度不宜超过40摄氏度。
4、鼓膜修复小型穿孔可采用鸡蛋内膜贴补法促进自愈,较大穿孔需在显微镜下进行颞肌筋膜移植修补。修复后3个月内避免用力擤鼻或乘坐飞机,防止气压变化导致修补材料移位。
5、病因治疗合并过敏性鼻炎者需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控制鼻部症状,腺样体肥大儿童建议切除肥大组织。糖尿病患者应严格监控血糖,避免高血糖延缓创面愈合。吸烟患者必须戒烟以减少咽鼓管刺激。
慢性中耳炎患者日常应避免耳道进水,洗澡时可用棉球堵塞外耳道。加强营养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A和锌元素有助于黏膜修复。建议每3个月复查耳内镜,监测听力变化。冬季注意耳部保暖,感冒时及时治疗鼻咽部炎症。急性发作期间禁止游泳或潜水,乘坐飞机前可咀嚼口香糖保持咽鼓管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