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骨质疏松患者常用的补钙针剂包括唑来膦酸注射液、特立帕肽注射液和鲑鱼降钙素注射液。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帮助增加骨密度,缓解骨质疏松症状。治疗骨质疏松需结合药物、饮食和运动等多方面措施。
1、唑来膦酸注射液
唑来膦酸是一种双膦酸盐类药物,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密度。每年只需注射一次,适合骨质疏松严重或无法坚持口服药物的患者。常见副作用包括发热、肌肉疼痛等,通常在用药后几天内自行缓解。
2、特立帕肽注射液
特立帕肽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能够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促进新骨形成。每天皮下注射一次,适合骨折风险较高的患者。长期使用需注意监测血钙水平,避免高钙血症的发生。
3、鲑鱼降钙素注射液
鲑鱼降钙素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钙流失,同时具有镇痛作用,适合伴有骨痛的骨质疏松患者。通常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副作用较少,但长期使用可能产生耐药性。
除了药物治疗,饮食和运动也是骨质疏松管理的重要部分。
- 饮食建议:多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和鱼类。
- 运动建议:进行适量的负重运动,如散步、慢跑或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强骨骼强度。
骨质疏松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定期复查骨密度,评估治疗效果。通过药物、饮食和运动的综合干预,可以有效延缓病情进展,降低骨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