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通常由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贲门黏膜撕裂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内镜下止血、药物治疗、介入治疗、输血支持、手术治疗等方式控制。
1、消化性溃疡:胃酸分泌过多或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表现为呕血、黑便。需抑制胃酸分泌并根除幽门螺杆菌,常用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铋剂联合抗生素。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使食管下端静脉丛扩张破裂,突发大量呕血伴休克。需紧急内镜下套扎或硬化剂注射,同时使用生长抑素降低门脉压力。
3、急性胃黏膜病变:应激、药物或酒精刺激导致胃黏膜广泛糜烂出血,呕咖啡样物伴上腹痛。需停用损伤因素并静脉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严重者需内镜下止血。
4、胃癌出血:肿瘤组织坏死侵蚀血管引起持续少量出血,常见于中老年患者。除止血治疗外需评估肿瘤分期,早期可行内镜下切除,晚期需姑息性手术或放化疗。
5、贲门黏膜撕裂:剧烈呕吐造成食管胃连接处黏膜纵向撕裂,呕鲜血伴胸骨后疼痛。多数可通过禁食、抑酸治愈,大出血需内镜下钛夹缝合。
出血期间需绝对卧床并禁食,稳定后逐步过渡至冷流质饮食,避免粗糙、过热及刺激性食物。恢复期注意补充铁剂纠正贫血,戒除烟酒,慎用非甾体抗炎药。定期复查胃镜监测病灶愈合情况,肝硬化患者需长期随访门脉高压。出现头晕、心悸等再出血征兆需立即就医。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需立即就医并严格遵循医嘱,注意事项主要包括保持安静体位、禁食禁水、监测生命体征、避免服用损伤黏膜药物及预防并发症。
1、立即就医: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属于急危重症,呕血或黑便症状出现后需立即呼叫急救。出血量超过400毫升可能引发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脉搏细速,此时任何延误都可能危及生命。急诊内镜检查是明确出血部位的金标准,24小时内完成检查可显著提高止血成功率。
2、保持静卧:
患者应采取去枕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20度,该体位能增加回心血量。躁动可能加重出血,必要时需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转运过程中需避免剧烈颠簸,头部始终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3、严格禁食:
出血活动期需绝对禁食48-72小时,包括禁止饮水。胃酸分泌会刺激溃疡面加重出血,临床常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持续静脉滴注。待出血停止后,可逐步尝试温凉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
4、用药调整:
立即停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以及布洛芬类非甾体抗炎药。肝硬化患者需警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必要时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降低门脉压力。止血后恢复用药需由医生评估风险收益比。
5、并发症预防:
密切监测血红蛋白变化,每2小时记录血压心率。留置胃管可观察出血情况并实施局部止血治疗。警惕再出血先兆如烦躁不安、肠鸣音亢进,24-72小时为再出血高发期。
康复期需选择低纤维、低刺激的软食,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避免坚硬食物划伤黏膜。可适量补充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纠正贫血,但需与抑酸药物间隔2小时服用。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稳定,戒除烟酒等黏膜损伤因素,按医嘱定期复查胃镜。运动应从散步等低强度活动开始,3个月内避免举重、俯身等增加腹压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