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疼痛可通过局部热敷、药物镇痛、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调整睡姿等方式缓解。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气压损伤等因素引起。
1、局部热敷用温热毛巾敷在患侧耳朵周围,温度控制在40-45摄氏度,每次持续15-20分钟。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鼓膜充血肿胀,缓解疼痛感。注意避免烫伤,婴幼儿使用时需家长测试温度。热敷后可配合轻柔按摩耳周穴位。
2、药物镇痛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可缓解中耳炎引起的疼痛和发热症状。细菌性中耳炎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适用于鼓膜完整者。使用药物需严格遵循医嘱,儿童用药需根据体重调整。
3、保持耳道干燥洗澡时用防水耳塞或棉球保护患耳,避免污水进入加重感染。游泳需暂停至痊愈。耳道潮湿时可用吹风机低温档保持距离吹干。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需定期清理外耳道分泌物,但禁止自行掏挖耳道。
4、避免用力擤鼻擤鼻涕时应单侧交替进行,避免同时捏紧双侧鼻孔用力,防止鼻咽部分泌物经咽鼓管逆流入中耳。感冒时可用生理盐水鼻腔冲洗减少分泌物。婴幼儿鼻塞可使用吸鼻器,哺乳期婴儿喂奶时保持头高位。
5、调整睡姿睡眠时将患耳侧朝上,利用重力作用减轻鼓室压力。使用两个枕头抬高头部15-30度,有助于咽鼓管引流。避免侧卧压迫患耳。飞机起降时可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婴幼儿可喂食或使用安抚奶嘴。
中耳炎患者应保持充足休息,饮食选择易消化的温凉流质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如出现剧烈头痛、持续高热、耳后红肿等情况需立即就医。预防方面需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及时治疗鼻窦炎等上呼吸道疾病,儿童需按时接种肺炎球菌和流感疫苗。恢复期间避免乘坐飞机或潜水,防止气压变化加重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