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抑郁症的预后情况因人而异,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可获得较好改善,部分可能因合并慢性疾病或治疗依从性差而预后不佳。老年期抑郁症是以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核心症状的精神障碍,常与躯体疾病、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老年期抑郁症患者若早期接受规范治疗,预后通常较好。药物治疗联合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症状,常用抗抑郁药如盐酸舍曲林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能调节脑内神经递质平衡。同时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纠正负面思维模式,家庭支持与社会参与也起到积极作用。多数患者在3-6个月治疗后情绪和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恢复,复发概率较低。
部分老年患者预后可能不理想,尤其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时,躯体症状会加重抑郁程度。治疗依从性差、擅自停药或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症状易反复或迁延不愈。长期未干预的重度抑郁可能增加痴呆风险,少数患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这类情况需加强多学科协作治疗,必要时采用改良电休克等物理治疗手段。
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社交活动,家属需密切观察情绪变化。饮食注意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维生素B族的全谷物,避免高糖饮食。建议定期复诊评估疗效,调整治疗方案时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增减药物。若出现睡眠障碍加重或体重骤降等情况,应及时联系精神科医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