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的危害主要包括诱发胆囊炎、引发胆管梗阻、导致胰腺炎、增加胆囊癌风险以及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胆结石是胆囊或胆管内形成的固体结晶,可能因胆汁成分失衡、胆固醇过饱和等因素形成。
1、诱发胆囊炎胆结石长期滞留胆囊可能刺激胆囊壁,导致胆囊黏膜损伤和细菌感染,进而引发急性或慢性胆囊炎。患者会出现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胆囊炎反复发作可能造成胆囊壁增厚或胆囊萎缩,严重时需手术切除胆囊。
2、引发胆管梗阻结石从胆囊掉入胆总管可能造成胆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导致胆汁淤积和胆管内压力升高。典型表现为黄疸、陶土色粪便和浓茶色尿液。完全性梗阻可能引发化脓性胆管炎,出现寒战高热、休克等危急情况,需紧急内镜取石或手术治疗。
3、导致胰腺炎胆总管下端结石可能阻塞胰管开口,使胰液反流激活消化酶,诱发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表现为剧烈上腹痛向腰背部放射,伴有血淀粉酶显著升高。重症胰腺炎可导致胰腺坏死和多器官衰竭,死亡率较高。
4、增加胆囊癌风险长期存在的胆结石会持续刺激胆囊黏膜,导致黏膜上皮反复损伤修复,可能诱发胆囊癌变。胆囊癌早期症状隐匿,确诊时常已进展至晚期,五年生存率较低。直径超过3厘米的结石或胆囊瓷化患者需警惕癌变风险。
5、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胆结石影响胆汁正常排泄时,会导致脂肪消化吸收障碍,出现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长期胆汁淤积还可能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导致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或维生素D缺乏相关的骨质疏松。
胆结石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适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建议定期进行超声检查监测结石变化,出现持续性腹痛、黄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对于无症状胆囊结石,一般无须特殊治疗,但合并糖尿病、胆囊钙化等高风险因素时需考虑预防性胆囊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