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中医院
普通内科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眼白等部位发黄,通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轻度黄疸多为生理性,无需特殊治疗;重度黄疸可能提示病理性原因,需及时就医。
1、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黄疸类型,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1周左右消退。原因是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胆红素代谢能力较弱,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累。这种情况一般无需治疗,只需多晒太阳、增加喂养频率,促进胆红素排出。
2、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较早(出生后24小时内)或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周),可能由母婴血型不合、感染、遗传代谢疾病等引起。治疗方法包括光疗、药物治疗和换血疗法。光疗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蓝光分解胆红素;药物治疗可使用苯巴比妥等药物促进肝脏代谢;严重时需进行换血疗法。
3、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有关,通常在出生后1周出现,持续数周甚至数月。这种情况一般无需停止母乳喂养,可通过增加喂养次数、短暂停喂母乳(24-48小时)或结合光疗缓解症状。
4、就医建议
如果新生儿黄疸出现时间过早、程度较重(皮肤黄染明显加深)、伴随食欲不振、嗜睡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医生会通过血液检查、肝功能检测等手段明确病因,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新生儿黄疸虽然常见,但家长需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轻度黄疸可通过日常护理改善,重度黄疸需及时就医,避免胆红素过高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