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合并血小板偏低可通过护肝治疗、抗病毒治疗、血小板输注、免疫调节等方式改善,通常与病毒活跃复制、脾功能亢进、骨髓抑制、免疫性破坏等因素有关。
1、护肝治疗乙肝病毒活动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间接影响血小板生成。护肝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甘草酸制剂可改善肝细胞代谢,需配合定期监测肝功能。
2、抗病毒治疗病毒活跃复制会加速血小板消耗,建议采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等一线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血小板计数可能随病毒载量下降逐步回升。
3、血小板输注当血小板低于30×10⁹/L或伴出血倾向时需紧急输注血小板,同时排查是否合并脾肿大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
4、免疫调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可考虑糖皮质激素或静脉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但需评估乙肝病毒再激活风险,必要时联合抗病毒药物预防。
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减少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摄入,定期复查血常规与乙肝病毒DNA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