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狂犬疫苗后发热通常由疫苗反应、感染、过敏反应、基础疾病发作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干预、观察监测、就医评估等方式处理。
1、疫苗反应疫苗激活免疫系统可能导致低热,体温不超过38.5℃时可多饮水配合温水擦浴,若持续发热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混悬液、洛索洛芬钠片等解热镇痛药。
2、合并感染接种期间接触病原体可能引发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表现为高热伴咳嗽尿频,需查血常规明确感染类型,细菌感染可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抗菌药物。
3、过敏反应疫苗辅料致敏可能引起发热伴皮疹瘙痒,轻度过敏可口服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滴剂、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抗组胺药,严重过敏需立即急诊处理。
4、疾病诱发潜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因疫苗接种激活,需检查甲状腺抗体与免疫指标,确诊后需针对原发病治疗。
建议发热期间保持清淡饮食,避免剧烈运动,体温超过39℃或持续3天未退需及时感染科就诊,接种后出现荨麻疹、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表现应立即急诊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