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不属于熬夜,两者区别主要在于主动行为与被动状态、生理机制差异、健康影响程度、干预方式不同。
1. 主动与被动熬夜是主动延迟入睡的行为,失眠则是无法自主入睡的睡眠障碍状态,患者虽有入睡意愿但难以实现。
2. 生理机制熬夜多与褪黑素分泌节律人为干扰有关,失眠常涉及杏仁核过度活跃、γ-氨基丁酸系统功能异常等神经生物学改变。
3. 健康影响短期熬夜可通过补觉部分代偿,慢性失眠会导致海马体萎缩、皮质醇水平持续升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4. 干预方式熬夜需调整作息规律,失眠治疗需结合认知行为疗法,严重者需使用右佐匹克隆等处方药物。
建议失眠患者避免过度关注睡眠时间,保持规律运动,晚餐适量摄入小米、酸枣仁等助眠食物,持续失眠超过两周应就诊睡眠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