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排卵期通常发生在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持续约1-2天。具体时间受月经周期规律性、激素水平变化、基础体温波动、宫颈黏液性状改变及情绪压力等因素影响。
1、月经周期:
排卵日与月经周期长度直接相关。以28天标准周期为例,排卵多在第14天;若周期为35天,则排卵日可能在第21天。周期不规律者需通过其他方法辅助判断。
2、激素变化:
排卵前黄体生成素LH会出现峰值,刺激卵泡破裂。此时雌激素水平下降,孕酮开始上升,这种激素波动可通过排卵试纸检测。
3、基础体温:
排卵后因孕酮作用,基础体温会上升0.3-0.5℃并维持至月经前。需连续测量晨起静息体温,发现双向变化曲线可确认排卵。
4、宫颈黏液:
排卵期宫颈黏液量增多,呈透明蛋清状,拉丝度可达8-10厘米。这种变化利于精子穿透,是自然观察排卵的重要指标。
5、身体信号:
部分女性会出现单侧下腹隐痛排卵痛、乳房胀痛或轻微点滴出血等排卵期症状,这些体征可作为辅助参考。
建议周期不规则女性记录至少3个月经周期,结合基础体温测量和宫颈黏液观察综合判断。备孕期间可适量增加豆制品、坚果等富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节食影响激素平衡。若长期无法确定排卵期或存在月经紊乱,需进行妇科超声和性激素六项检查排除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