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化疗后鼻出血可能由化疗药物损伤黏膜、血小板减少、肿瘤侵犯血管、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止血、输注血小板、调整化疗方案、治疗原发肿瘤等方式干预。
1. 化疗药物损伤黏膜铂类等化疗药物会破坏鼻咽部黏膜屏障,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表现为鼻腔干燥伴少量渗血,可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局部涂抹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
2. 血小板减少化疗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降低,常见于化疗后7-14天。出血多为弥漫性渗血,需监测血常规,严重时输注血小板悬液,口服氨甲环酸片辅助止血。
3. 肿瘤侵犯血管鼻咽癌进展可能侵蚀蝶腭动脉等血管,引发突发性喷射状出血。需紧急鼻腔填塞压迫,血管造影栓塞止血,配合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等止血药物。
4. 凝血功能障碍肝功能受损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会导致凝血异常,表现为多部位出血倾向。需补充维生素K1注射液,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使用注射用矛头蝮蛇血凝酶改善凝血。
化疗期间保持鼻腔湿润,避免用力擤鼻,出现活动性出血应立即就医处理,同时加强优质蛋白和铁元素摄入促进造血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