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患者血常规检查通常会出现白细胞升高。白细胞升高主要与细菌感染刺激免疫反应、炎症介质释放、感染严重程度、个体免疫差异以及是否合并其他感染等因素有关。
1、细菌感染:
尿路感染多由大肠杆菌等革兰阴性菌引起,细菌侵入尿路上皮后会激活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导致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加。这种情况需进行尿培养明确病原体后针对性使用抗菌药物。
2、炎症反应:
感染部位释放的白细胞介素等炎症介质会刺激骨髓加速白细胞生成,使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轻度感染可能仅表现为中性粒细胞轻度左移,重度感染可出现明显核左移现象。
3、感染程度:
单纯性膀胱炎白细胞升高幅度较小,而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白细胞计数常显著增高,部分患者可达20×10⁹/L以上。同时可能伴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超过80%的表现。
4、个体差异:
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出现白细胞升高不明显的特殊情况。糖尿病患者合并尿路感染时,白细胞反应可能更为剧烈。
5、混合感染:
当尿路感染合并前列腺炎、阴道炎等其他部位感染时,白细胞计数会呈现更高水平。这种情况需要完善盆腔超声等检查明确感染范围。
尿路感染期间建议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可适量饮用蔓越莓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注意会阴部清洁卫生。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女性患者应注意从前向后擦拭的如厕习惯。若出现发热或腰痛症状需立即就医。
尿路感染伴随尿血多数情况下无需急诊处理,但存在发热、剧烈腰痛或持续出血时需立即就医。尿血可能由急性膀胱炎、肾盂肾炎、泌尿系结石、肿瘤或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引起,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抗生素、止血药物或手术干预。
1、急性膀胱炎:
尿路感染最常见的类型,细菌侵入膀胱黏膜导致炎症反应。典型症状包括尿频尿急、排尿灼痛,严重时黏膜破损可出现淡粉色尿液。治疗主要采用喹诺酮类或头孢类抗生素,同时需增加饮水量冲刷尿道。
2、肾盂肾炎:
细菌上行感染至肾脏时可能引发寒战高热、腰部叩击痛,尿液中可见絮状脓血混合物。这种情况需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延误处理可能导致肾脓肿或败血症。若体温超过38.5℃伴呕吐应立即急诊。
3、泌尿系结石:
结石移动划伤尿路黏膜会造成突发性肉眼血尿,通常伴随刀割样绞痛。小于6毫米的结石可通过排石药物和大量饮水排出,较大结石需体外冲击波碎石或输尿管镜取石。
4、泌尿系肿瘤:
无痛性全程血尿需警惕膀胱癌或肾癌,常见于长期吸烟的中老年患者。这类血尿常反复出现且可能伴有血块,确诊需进行膀胱镜检查和影像学评估。
5、凝血功能障碍:
服用抗凝药物或存在血液疾病时,轻微尿路刺激就可能引发出血。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计数,调整药物剂量或输注凝血因子改善症状。
出现血尿后建议记录排尿次数、尿色变化和伴随症状,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避免辛辣食物和酒精刺激。选择宽松棉质内裤,排尿后从前向后清洁会阴部。若血尿持续24小时未缓解,或出现头晕乏力等贫血表现,需尽快至泌尿外科就诊排查严重病因。老年患者、孕妇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出现血尿应提高警惕,建议完善尿常规、泌尿系超声等基础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