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发生通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遗传因素、慢性胃病及环境因素等多种原因相关。主要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高盐腌制食品摄入、吸烟饮酒、胃息肉或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史、家族遗传倾向等因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该细菌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慢性炎症反复发作,长期可能诱发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感染者可能出现上腹隐痛、反酸嗳气等症状。临床常用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药物进行根除治疗。
2、高盐腌制食品长期过量摄入咸鱼、腊肉、泡菜等高盐腌制食品会损伤胃黏膜细胞,其中亚硝酸盐类物质在胃内可转化为强致癌物亚硝胺。这类饮食还可能导致胃酸分泌异常,伴随胃胀、恶心等不适。日常应控制每日盐分摄入量,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比例。
3、吸烟饮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会刺激胃酸过度分泌,破坏胃黏膜保护层。长期吸烟者胃癌风险显著增高,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可直接损伤胃上皮细胞DNA。此类人群常见胃部灼痛、食欲下降等症状,建议逐步戒除烟酒并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4、慢性胃病病变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疾病属于癌前病变,尤其伴随肠上皮化生时癌变风险更高。患者可能出现贫血、消瘦、黑便等报警症状。需定期复查胃镜并活检,必要时采用胃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外科手术干预。
5、家族遗传倾向约10%胃癌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与CDH1等基因突变相关。遗传性弥漫型胃癌综合征患者终生发病风险极高。建议一级亲属在40岁前开始胃镜筛查,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和预防性胃切除。
预防胃癌需建立健康饮食习惯,每日食盐不超过5克,避免食用霉变或烧烤食物。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2-3年进行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及时治疗。出现持续上腹痛、体重骤降、呕血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也有助于增强胃黏膜修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