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缩的发病年龄差异较大,多数在60岁后出现,少数可能早于50岁或与遗传性疾病相关。脑萎缩是脑组织体积减少的退行性改变,可能与衰老、疾病等因素有关。
随着年龄增长,脑组织会逐渐出现生理性萎缩,60岁以上人群多见。这种萎缩通常进展缓慢,表现为轻微的记忆力减退或认知功能下降,但多数不影响日常生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可能加速这一过程,通过控制基础疾病、保持适度脑力活动有助于延缓进展。
部分人群可能在50岁前出现脑萎缩,常见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或长期酗酒、脑外伤、多发性硬化等病理情况。这类萎缩往往伴随明显症状,如语言障碍、运动失调等,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并针对性治疗。
建议40岁后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尤其关注血压、血糖等指标。日常可通过阅读、社交活动刺激大脑,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若出现持续记忆力下降或行为异常,应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