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缩不属于心脑血管疾病。脑萎缩是脑组织体积缩小、脑细胞数量减少的病理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而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等血管病变。
脑萎缩的病因包括生理性衰老、遗传性疾病、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长期慢性缺血缺氧、脑外伤、感染或中毒等。生理性衰老导致的脑萎缩通常表现为轻度记忆力减退,但日常生活能力不受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等退行性疾病引起的脑萎缩可能伴随认知功能显著下降、性格改变等症状。长期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若控制不佳,可能因脑血管病变导致脑组织慢性缺血,进而引发脑萎缩。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梗死、脑出血等血管性病变。这类疾病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机制相关,典型症状包括胸闷胸痛、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虽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可能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损伤,但脑萎缩本身属于脑实质病变范畴,与血管性疾病的病理机制存在本质区别。
若出现记忆力持续减退、定向障碍或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建议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日常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进行有氧运动,控制血压血糖在正常范围,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对于确诊脑萎缩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