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早期症状主要有突发性关节红肿热痛、第一跖趾关节首发、夜间发作加重、症状间歇性缓解、伴随低热乏力等表现。痛风是由于血尿酸水平过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引发的炎症反应,早期识别有助于及时干预。
1、突发关节红肿热痛典型表现为单个关节突然出现剧烈疼痛,常见于足部第一跖趾关节,局部皮肤发红、肿胀且触痛明显,关节表面温度升高。症状多在24小时内达到高峰,可能因尿酸盐结晶触发中性粒细胞浸润引发急性炎症反应。发作期间建议抬高患肢,避免关节负重。
2、第一跖趾关节首发超过半数患者首次发作位于第一跖趾关节,医学上称为足痛风。该部位因温度较低、血流缓慢,易形成尿酸盐沉积。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关节轻微酸胀或僵硬感,随病情进展可发展为刀割样疼痛。需注意与拇外翻、骨关节炎等疾病鉴别。
3、夜间发作加重夜间或清晨发作是痛风的特点,与睡眠时体温下降、呼吸性酸中毒导致尿酸溶解度降低有关。疼痛常使患者惊醒,严重时连被单触碰都难以忍受。发作前可能有饮酒、高嘌呤饮食等诱因,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
4、症状间歇性缓解早期痛风发作具有自限性,即使不治疗3-10天后症状也可完全消失,进入无症状的间歇期。这种假性痊愈易被忽视,但尿酸盐结晶仍在持续沉积。若血尿酸未达标,发作频率会逐渐增加,最终进展为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5、伴随低热乏力部分患者急性期会出现体温轻度升高、全身倦怠等反应,属于炎症引起的全身症状。需与感染性关节炎鉴别,后者多表现为持续性高热。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尿酸水平升高,但约30%急性发作期患者血尿酸可能在正常范围。
痛风患者日常需限制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的摄入,每日饮水应超过2000毫升促进尿酸排泄。肥胖者需逐步减重,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关节损伤。急性期过后应定期监测血尿酸,遵医嘱使用别嘌醇、非布司他等降尿酸药物。注意避免突然受凉、外伤等诱发因素,长期未规范治疗可能导致痛风石形成及肾功能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