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确诊需通过精神科医生结合心理评估、病史采集及排除性检查综合判断。主要诊断方法有临床症状评估、标准化心理量表测试、躯体疾病排查、病程观察、社会功能评估。
1、临床症状评估医生会依据国际诊断标准如DSM-5或ICD-11评估核心症状: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是必备条件,同时可能伴随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注意力下降、自责感、自杀意念等附加症状。需满足至少5项症状且影响社会功能方可初步判断。
2、标准化心理量表常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PHQ-9等工具量化症状严重程度。量表结果需由专业医师解读,避免自评偏差。部分医院会结合脑电图、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等辅助检测,但不可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3、躯体疾病排查甲状腺功能异常、脑部肿瘤、维生素缺乏等器质性疾病可能引发类似抑郁表现。医生可能开具甲状腺功能检测、头颅MRI、血常规等检查排除生理性病因,尤其针对首次发作或症状不典型者。
4、病程观察单次就诊可能无法确诊,医生会要求记录情绪变化周期,观察症状是否持续超过两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需特别鉴别,误诊可能导致治疗方向错误。儿童青少年患者还需评估学校表现与家庭互动。
5、社会功能评估通过访谈了解患者工作学习效率、人际关系维持能力等社会适应情况。医生可能要求家属提供第三方观察资料,避免患者主观陈述偏差。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等需通过社会诱因分析进行鉴别。
确诊后建议建立规律作息并保证充足睡眠,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瑜伽,饮食注意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及全谷物。避免孤立独处,可参与团体心理辅导。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诊评估疗效,不可自行增减抗抑郁药物。家属需提供情感支持但不过度关注症状,警惕患者自伤行为征兆。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症状加重,应立即联系主治医生调整治疗方案。